发布
首页 > 热点资讯 > 今日头条 > 印度惊现 天女散钱 猴:8万卢比被抛洒引百人哄抢,城市化进程下的人猴矛盾何时解?

印度惊现 天女散钱 猴:8万卢比被抛洒引百人哄抢,城市化进程下的人猴矛盾何时解?

随风起舞 发布于 2025-08-27 22:44 浏览:9次


印度惊现 天女散钱 猴:8万卢比被抛洒引百人哄抢,城市化进程下的人猴矛盾何时解?
  • 分类 今日头条
  • 有效期 永久有效

联系TA

抱歉,此用户暂无联系方式
印度惊现天女散钱猴,8万卢比被抛洒引发百人哄抢,暴露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猴矛盾,这一事件引发社会关注,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解决城市中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,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,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接触和冲突,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。

2025年8月27日,印度北方邦的午后,一场比宝莱坞电影更荒诞的"街头剧场"正在真实上演。一段被传到社交媒体的视频里,一只毛色油亮的恒河猴正蹲在芒果树枝头,前爪攥着鼓鼓囊囊的布袋,下一秒便用力撕开——成捆的卢比像红色蝴蝶般飘落,树下数十名村民瞬间沸腾,有人蹦跳着接钱,有人趴在地上捡钱,甚至有人搭起人梯去够猴子爪子里最后一沓钞票。这场持续二十分钟的"金钱雨",最终让摩托车储物箱里8万卢比(约合人民币6500元)的现金,只剩5.2万回到主人手中。这场被网友戏称为"最公平财富分配"的闹剧,揭开了印度城市化进程中人与野生动物矛盾的冰山一角。

从摩托车储物箱到"天女散钱":猴子的"高智商作案"超出想象

事件主角是一只活动在北方邦农村的成年恒河猴。据目击者回忆,当天一对父子骑摩托车去办理土地登记手续,按照当地习惯,将辛苦攒下的8万卢比现金装在普通布袋里,塞进了摩托车侧面的储物箱。"我们以为锁好了,谁能想到猴子会开箱子?"父亲事后苦笑着说。

监控画面还原了猴子的"作案全过程":它先是在摩托车周围徘徊观察,发现储物箱未完全闭合后,用前爪灵活地勾住箱扣,轻轻一拽便打开;随后抓起钱袋窜上3米高的芒果树,坐在粗壮的树枝上,先是好奇地嗅了嗅钞票,接着突然发力撕扯布袋——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,动作流畅得像经过"训练"。

最令人咋舌的是"撒钱"环节。猴子似乎对人类的"金钱游戏"产生了兴趣,将大叠钞票举过头顶用力摇晃,单张纸币则用指尖捻起抛向空中。风卷着钞票掠过地面,原本在田埂上劳作的村民、路边卖茶的小贩、甚至放学路过的学生,全都涌了过来。有人被挤倒在地,有人为抢一张百元卢比争执,直到猴子的主人哭喊着冲过来,人群才逐渐散去。但此时,已经有近3万卢比的钞票被踩脏、揉烂,或是被村民塞进了口袋。

"这不是第一次了。"北方邦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透露,仅2025年上半年,该地区就记录了17起猴子"抢劫"事件:5月有猴子从菜市场摊位偷走2万卢比现金,6月有猴子闯入加油站抢走加油款,7月更有猴子潜入村委会办公室,把办公桌上的文件和现金一并"洗劫"。这些看似滑稽的"猴劫",实则是野生动物在人类活动区域生存的真实写照。

从"猴抢钻石"到"猴偷文件":印度"猴患"已演变为社会难题

北方邦的"撒钱猴"并非孤例。今年6月,古吉拉特邦发生的一起"猴抢钻石"事件更让人瞠目结舌:一名钻石商人参加珠宝展时,手提包被一只猴子抢走,包内装有价值200万卢比(约16万元人民币)的钻石首饰。当地警方出动20名警员,用了8小时才将猴子逼到废弃水塔顶部,最终通过投喂食物才将其引诱下来。

更令人意外的是猴子的"目标选择"。2018年,北方邦某政客家中失窃,丢失的不是现金首饰,而是即将提交的重要政策文件——监控显示,猴子从窗户钻入后,精准避开了抽屉里的现金,叼走了一沓文件;2023年,瓦拉纳西一家寺庙的"猴庙"因猴子频繁骚扰游客被投诉,结果调查发现,这些猴子竟学会了"拦截"游客:看到有人举手机拍照,就冲过去抢手机,拿到后又把手机挂在树枝上,自己蹲在旁边啃食游客没来得及收好的香蕉。

印度动物学家拉吉夫·夏尔马博士长期研究恒河猴行为,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"猴子的智商相当于3-5岁人类儿童,它们的学习能力远超我们想象。在长期与人类接触的过程中,它们逐渐掌握了'目标识别'技能——比如看到塑料袋会联想到食物,看到背包会猜测里面可能有值钱东西。更关键的是,猴群具有'社会学习'能力,一只猴子学会开储物箱,其他猴子很快就能模仿。"

城市扩张下的"栖息地挤压":人猴矛盾的本质是生存空间争夺

为什么印度的"猴患"尤其严重?答案藏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里。过去30年,印度城市人口从1.8亿激增至4.5亿,新德里、孟买、班加罗尔等大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扩大了近4倍。为了满足城市发展需求,大量农田、森林被改造成住宅区和工业区,原本生活在这些区域的恒河猴失去了栖息地,被迫进入人类社区寻找食物和庇护所。

德里大学环境学院的调查显示,在新德里周边,每平方公里的猴群数量从1990年的12只激增到2024年的89只。这些猴子不再依赖野外采摘,而是熟练掌握了"城市生存技巧":有的蹲守在垃圾桶旁翻找剩饭菜,有的跟着送水工混进小区,有的甚至学会了"蹲点"——在超市门口等待顾客购物袋,趁人不备抢走里面的水果或零食。

"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猴子的行为模式。"拉吉夫博士指出,"在自然环境中,猴子的食物来源季节性波动很大,它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觅食;但在人类社区,食物获取更稳定,猴子不需要长途迁徙,有更多精力观察人类行为,甚至发展出'盗窃'这种'高效'的生存策略。"

政府"驱猴"措施遇挫:从"引猴入林"到"以猴制猴"的困局

面对愈演愈烈的"猴患",印度政府尝试了多种解决方案,但效果始终有限。

德里市政府曾在2019年推出"以猴制猴"计划:从森林中引进200只体型更大、攻击性更强的长尾叶猴,试图通过种间竞争驱赶恒河猴。初期确实有一定效果——恒河猴因害怕长尾叶猴的攻击,减少了在居民区的活动。但很快问题出现:长尾叶猴同样具有高智商,它们很快学会了翻找人类垃圾,甚至在市场上抢夺摊主的水果,反而加剧了"猴患"。

2021年,北方邦政府推出"绝育计划",计划在3年内为10万只猴子实施绝育手术。但由于猴子警惕性高、行动灵活,实际完成绝育的数量不足目标的15%。更棘手的是,猴群的繁殖能力强,一只雌猴每年可产1-2胎,每胎1-2只幼崽,即使部分猴子被绝育,种群数量仍保持稳定增长。

极端情况下,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批准"有限捕杀"。2023年,中央邦某村庄因猴子频繁袭击儿童,经村民投票后,当地政府允许猎人在夜间射杀"问题猴子"。但这一举措引发了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抗议,称其"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",最终被迫取消。

"所有措施都像'打地鼠',解决了这个问题,又冒出那个问题。"北方邦林业部门负责人坦言,"关键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与猴的生存空间重叠。"

民众自保指南:如何与"高智商邻居"和平共处?

在政府找到有效解决方案前,普通民众只能通过自我防护减少损失。德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普丽娅·马尔霍特拉女士给出了具体建议:


  1. 避免暴露财物:外出时不要将背包、手提袋随意放在摩托车或电动车上,更不要在猴子出没的区域打开钱包、数钱;



  2. 妥善处理食物:垃圾要装入带盖的垃圾桶,吃剩的食物不要随意丢弃,尤其不要用塑料袋包裹后随意放置;



  3. 保持安全距离:遇到猴子时不要奔跑或尖叫,更不要试图触摸或投喂,缓慢后退离开即可;



  4. 加固物品存放:家中的贵重物品尽量锁入防盗柜,摩托车储物箱建议加装密码锁或链条锁。


"猴子记性好,如果你有一次因疏忽让它们得手,它们就会反复光顾。"普丽娅强调,"这些看似可爱的小动物,其实有很强的'报复心理'。"

从"猴劫"看文明: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共享城市?

回到最初的"撒钱猴"事件,尽管损失了2.8万卢比,那位父亲却显得很平静:"至少钱没被偷走,只是被猴子'分享'了。我们祖辈也和猴子打过交道,那时候它们只在山上,现在它们下来了,或许是我们该学会和它们共处。"

这句话道出了矛盾的核心:当人类的城市边界不断扩张,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到角落,所谓的"猴患"本质上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挤压。正如拉吉夫博士所说:"猴子抢钱、抢食物,不是因为它们'坏',而是在人类的环境里,它们找不到更好的生存方式。"

在印度,类似的"人兽冲突"并不少见:大象因栖息地丧失闯入村庄踩踏庄稼,老虎因森林减少捕食家畜,甚至流浪狗在城市中攻击行人。这些问题都在提醒我们:城市化不是"征服自然"的过程,而是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。 或许,解决"猴患"的关键不在于如何"赶走猴子",而在于如何为它们保留足够的生存空间,让它们不必冒险进入人类的领地。

当那只"撒钱猴"蹲在芒果树上,看着脚下的"金钱雨"时,它或许不会明白自己引发了怎样的社会讨论。但对人类来说,这或许是一个契机——让我们重新思考:在追求城市发展的同时,该如何给自然留出一片空间?当我们享受现代文明的便利时,该如何尊重其他生命的生存权利?

毕竟,真正的文明,不仅是高楼大厦的崛起,更是人与万物的共生。

收藏
点赞

该信息由网友发布,其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信息的网友负责。本站对其不提供任何保证,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
友情提示:提高警惕,谨防诈骗


相关推荐

用户中心_登录模块
最近发表
标签列表